> 媒体中心
> 新闻资讯

耕力 | 家庭教育顾问——孩子不愿与父母沟通,亲情日渐疏远?无需焦虑,我们有解决方案。

发布日期:2025-03-10 09:40:34   浏览量 :30
发布日期:2025-03-10 09:40:34  
30

       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是家庭关系的基石。亲情淡漠不仅仅是一个家庭内部的问题,它反映出的是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的一种危机状态。从孩子的角度来看,这可能意味着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无法自行排解的困扰,或者是在与父母的相处模式中感受到了不适,却又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。对于父母而言,这是一种深深的挫败感,他们的爱得不到回应,教养方式可能也受到了质疑。从社会层面来说,家庭是社会的细胞,亲情淡漠的家庭难以培养出积极健康、富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,这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都有着潜在的影响。

一、原因分析及案例

1. 沟通代沟

     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,父母与孩子成长的时代背景差异巨大。例如,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,孩子接触到的是全新的文化、观念和生活方式。一位朋友向我讲述了他的经历,他是一位传统的父亲,一直努力工作为家庭提供物质保障。然而,他发现儿子沉迷于一款网络游戏,在他看来这是玩物丧志。于是,他试图强行制止儿子玩游戏,结果父子俩大吵一架,儿子从此对他越发冷漠,拒绝交流。父亲不理解游戏对于儿子来说,不仅仅是娱乐,更是一种社交方式和对新事物的探索。这就是典型的因为代沟而产生的沟通障碍。

2. 教育方式不当
      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过于严厉,总是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孩子做事。比如,有个孩子从小成绩不好,父母每次看到成绩就打骂,说孩子没出息。长期处于这种压抑的环境下,孩子内心对父母充满了恐惧和反感,渐渐地就关闭了与父母交流的心门。

3. 缺乏陪伴

     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,很多父母忙于工作,疏忽了对孩子的陪伴。有这样一个案例,一位母亲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,每天早出晚归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喜怒哀乐都无法及时与母亲分享,慢慢地,孩子变得沉默寡言,与母亲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。

二、解决方案

1. 建立平等的沟通模式
      父母要放下家长的架子,把孩子当成朋友一样去对待。当孩子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时,父母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。例如,可以定期开展家庭会议,在会议上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发言权,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,大家一起讨论解决。
2. 改善教育方式
      父母应该采用鼓励式教育取代打骂式教育。当孩子取得进步时,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;当孩子犯错时,要耐心地引导,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并改正。比如,孩子在考试中成绩不理想,父母可以说:“宝贝,这次虽然没考好,但是我看到你在某些题目上的思路很独特,只要我们一起努力,下次一定会进步的。”
3. 增加陪伴时间
      父母要意识到,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。哪怕工作再忙,也要抽出时间陪孩子做他们喜欢的事情。可以是一起看一场电影、做一次手工或者进行一次户外探险。在陪伴的过程中,自然就会有更多的话题可聊,亲子关系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升温。

4.专业老师的介入

      当家庭关系陷入僵局,专业心理老师成为了希望的曙光。他们凭借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,敏锐地洞察到孩子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渴望。老师会耐心倾听孩子的委屈,理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迷茫与挣扎,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接纳。对于父母,老师则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教育方式的问题,引导他们学会换位思考,理解孩子的立场。

     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就像一棵大树,需要双方共同的呵护与浇灌。当孩子拒绝和父母交流、亲情淡漠时,这并不是无法解决的难题。只要父母愿意去理解孩子,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生活节奏,孩子也能打开心扉,重新拥抱这份血浓于水的亲情。让我们一起努力,让家庭重新充满欢笑和温暖,因为一个充满爱的家庭,才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坚实的依靠。

       贵州耕力好习惯培育基地成立于2018年6月,坐落于风景如画的遵义市播州区影山湖街道和平社区黄金湾。地处交通要塞,南12公里至遵义南站,北距15公里遵义站(高铁站),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远离喧嚣、培育好习惯的宁静之所。现基地投资上亿,已建成基础设施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,在建区域400亩,规划发展面积6000余亩。

      建成基础设施:

      菜园、花果山,劳动实践体验农耕文化。

      标准游泳池,训练场馆,提升体能,强身健体。

      室内外篮球、网球场馆,凝聚和打造团队精神。

      图书室、书画院、传统武术馆、AI自习室、情绪宣泄室、心理咨询辅导室、心理沙盘室、心理测评室,音乐室等。全面发展及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。

      公共安全实践实训课堂,提升应急能力。

      能同时容纳800人学习、生活和活动。

      基地现有学生300余名,师资团队80人。自2021年起,已帮助3000多名学生改善不良习惯,成果显著。

     2020年12月至2024年9月,在遵义市和播州区各级政府领导的关怀下,耕力基地荣获多项荣誉与授牌:

-遵义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

-播州区红十字会防灾减灾培训基地

-耕力党支部

-耕力青少年好习惯培育基地

-耕力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

-播州区耕力智慧家长学校

-播州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

-成立了“遵义市播州区耕力微基金”、“耕力爱心超市”、 “贵州耕力书画院”等机构。

         开设项目:

       一、耕力公共安全实践研学:帮助中小学生掌握自救与互救的常识与专业知识,目的让是让中小学生有能力处置各种应急情况。

       二、播州区耕力智慧家长学校:实施《家庭教育促进法》,推进智慧父母工程,助力广大家庭大更幸福、孩子更更优秀。·

       三、贵州耕力好习惯培育基地:关注暂时困惑迷茫的青少年,并为之提供一站式差异化的培育服务,帮助他们抛弃坏习惯,养成好行为。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、准军事训练、个人内务练习、家庭教育、亲子关系融合链接、劳动实践教育、法制警示教育,传统文化浸润教育、自愿服务献爱心活动、AI自习室学习提升、书法课程等,帮助他们能力全面提升,恢复自信,助力奔向梦想的远方。

       四、“耕力基地+农业+旅游+慈善主题+乡村振兴”融合发展。

耕力基地后山6000余亩山地,打造“耕力花果山”,建成现代高效农业园区,发展为乡村果园、菜园、田园和农场、并将“耕力花果山”与耕力基地融为一体。全方位打造“耕力基地、耕力好果”品牌。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品果,在品果中劳动,成为孩子们的农事乐园,梦想庄园和就业场所。孩子们在农场里劳动,在庄园里生活,在劳动中学会生存,在生存中励志,在励志中得到尊重,被认可、被接纳,提高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。让孩子们能快乐生活与学习。有大学梦想的回归学业。学成结业有兴趣爱好的可留在耕力基地和农场、工厂、果园、田园、菜园、餐厅、民宿、康养等场所提供生存技能培训和安置就业,让孩子们都能够成为祖国的好孩子。

      耕力基地以“三生教育”(生命教育、生存教育、生活教育)为主题,结合“123”运营模式(搭好一个平台——基地;抓住二个主体——学生和家长;协调三方力量——家庭、学校和社会),致力于打造高品质的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服务平台。

关于我们

耕  力:  耕源于乾隆皇帝亲耕的耕,力源于毛主席雄文《心之力》的力。耕力——耕出成人孝亲,成才报国的心之力
教育理念: 爱是一切的解答
校     训:明德向善,自强不息
教育目标:致力于培养具有好习惯、好品德、好能力的未来公民
教育特色: 好习惯培育+全面发展
价 值 观: 一切为了孩子,为了孩子一切,为了一切孩子
使     命: 让天下没有不幸福的家庭,没有不优秀的孩子
愿     景:支持一个人、幸福一个家、温暖一座城。打造全国知名的综合素质教育服务平台

       地址: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影山湖街道和平社区黄金湾(导航搜索贵州耕力研学实践教育基地)

关于我们
教育业务
媒体中心
人才战略
关注我们
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影山湖街道和平社区孙家湾
©2023 贵州耕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About us
Education
Media
Talent
云计算支持 反馈 枢纽云管理